百色早报文章
黄肖琴在制作绣球。
你知道吗?迎接港澳回归的超大型绣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绣球等,都是出自靖西一位老阿姨之手。这位老阿姨叫黄肖琴,今年73岁,是靖西绣球传承人、堆绣绣球的唯一传承人,有“中华巧女”之称。
2006年8月,黄肖琴被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一级民间工艺师。2007年6月3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大会上,黄肖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成为首批获得壮族刺绣类“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的壮族人。
与绣球相伴的日子里,黄肖琴不仅进行绣球花样创新,还让绣球走出国门,名扬世界。
8岁偷学做绣球
“我小时候看别人制作绣球,自己就学着做。”黄肖琴说,旧州街上的男女老少都会刺绣,而她也是通过偷看别人制作绣球,然后自己慢慢学会的。
“当时不让做绣球,谁做绣球就会被说是‘风流种’,所以青年男女制作定情的绣球都是偷偷摸摸的。”在还没成为商品之前,绣球是当地男女的传情之物,旧州街上的姑娘们闲暇时会进行绣制。8岁那年,黄肖琴看到邻居姐姐的绣球,心生喜欢便开始模仿着做。用黄肖琴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教自己都能琢磨出来,可见黄肖琴极有制作绣球的天分。
制作绣球需要有一定的刺绣技能,这对于从小就拿针线的黄肖琴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以前会绣一些背小孩子的背带、绣品之类的,绣好就拿去卖,挣钱。所以小时候除了种地就是绣东西去卖。”在黄肖琴看来,旧州街上一直传承的刺绣手艺给了她很大的帮助,进而练就了她天生擅于针线刺绣的手艺。
随后,社会风气逐渐明朗,黄肖琴和伙伴们农闲聊天时都会拿出绣球来绣。有一次,黄肖琴带着绣球到百色玩,有人看到了便想跟她买。于是,黄肖琴看到了商机。回家后,她便开始了绣球的制作和销售之路。加上村里有人开始帮助村民销售绣球,黄肖琴凭着精湛的手艺和过人的才能,开始推销自家的绣球,从此绣球走上了商品化之路。
将堆绣刺在绣球上
堆绣是传统的刺绣技巧,是先将线编织成一条彩带,再把彩带编织成立体的图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之后把图案绣在绣球上,有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这样的绣球堪称绣球中的极品。
其实,堆绣这项技艺早在很久以前便在壮族百姓中流传,但能够做到针脚细腻、纹理整齐的却很少,黄肖琴算是把这项绝活发挥到了极致。当记者询问起堆绣技艺时,老人没有回答,而是往屋里走,从里面拿出一块四方的红底刺绣半成品,并说:“你看,这就是堆绣。”
只见这是一块“寿”字图案的绣品,“寿”字用彩带勾起了边,在字的中间,彩带像一个个小波浪堆起,填充在“寿”字中间。黄肖琴指着一个个隆起的“小波浪”告诉记者,这个叫“菠萝丁”。不同部分有不同颜色的彩带填充,一个个隆起的“菠萝丁”让整个刺绣作品充满了立体感。这些彩带最终将被拼接成绚丽多彩的堆绣图案,让简单的平面刺绣变得韵味十足。与平绣不同,堆绣的图案跃出平面,犹如彩色浮雕,立体感极强,方寸之间带来的视觉震撼,令人过目难忘。
黄肖琴说,当初也是在街上看到有人拿出了堆绣作品勾起了自己也做堆绣的想法来。黄肖琴表示,当时那些堆绣只是简单地把图案的边沿勾起来,中间的“菠萝丁”填充得不够实,所以不好看。“我觉得不好看,后来就自己做了一个,比他们做的好看多了。”黄肖琴说
黄肖琴表示,堆绣可以用在很多刺绣作品上,让人赏心悦目,所以也很受人们的喜爱。心灵手巧的她灵机一动,便想到把这种立体的堆绣刺在绣球上,于是便有了堆绣绣球。能将更为立体的堆绣加入到绣球中,黄肖琴感到很自豪。
但因为制作繁杂,且需要人力和时间,每制作一个堆绣绣球都得花费一个月以上,以至于价钱比较高。
让全世界认识靖西绣球
有记载表明,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手工绣球史起源于宋代。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但靖西绣球真正走出靖西,成为国内外都知名的文化吉祥物,却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这其中,作为靖西绣球传承人的黄肖琴功不可没。
2005年,黄肖琴受邀到北京进行绣球展示,并现场制作绣球。在这个全国民间艺人齐聚的大盛会上,黄肖琴的绣球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走过来的人都在问,这个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黄肖琴说,看到大家都很喜欢,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对来者解释:“这是广西靖西的绣球,古时候是男女定情用的,现在可以互赠,代表着吉祥如意的意思。”看到精美的绣球,很多人都争相抢购,就连组委会也大方地买下了黄肖琴制作的所有绣球。这件事给了黄肖琴很大的信心,也让更多人知道了绣球这门手艺。
紧接着,全国各地的订单接踵而来。
其实早在2003年,就有外国人通过进出口公司了解到了黄肖琴的绣球,并当即下单,签订了每年几十万元的订单。为了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黄肖琴和外国客商商量后,将西方国家代表12个月的标识和图案绣制在绣球上,再加上靖西绣球的传统配色,受到了外国客商的喜爱。
古老的靖西绣球因此传遍全国,并跨越重洋,走向全世界,声誉遍布全球。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来到靖西旧州游览,同时也会带上靖西绣球作为伴手礼。
把绣球技艺传给子孙后代
如今,黄肖琴已经成为靖西绣球技艺的代言人,每有游人到旧州游玩都能第一眼看到她家门口牌匾上清楚地写着“中华巧女”字样。要说起这个头衔,黄肖琴回忆说,1994年12月,县里有位著名的摄影家到旧州采风,看到黄肖琴制作的精美绣球后告诉她这个可以拿去参赛。但黄肖琴对于怎么参加比赛一点都不了解,随后摄影家详细地跟黄肖琴解释,参赛的作品需要参赛者本人亲自制作完成,随后送到北京参评。
黄肖琴认为,这是一个能让大家认识靖西绣球的机会,于是便接受了摄影家的邀请,赶着制作了一个20公分的绣球,由摄影家帮忙寄到北京参赛。次年,黄肖琴的绣球作品获奖,主办方还给她颁发“中华巧女”的证书,以认证她的精湛技艺。
近日,当记者来到黄肖琴家拜访时,靖西市文化馆馆长莫福校正拿着外地的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的样板给黄肖琴看。莫福校告诉记者,旧州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但要数黄肖琴的手艺最佳,靖西市里要把她家建设为传统手艺保护示范户,更好地展示靖西绣球的技艺,同时也是对她的一种肯定。
黄肖琴说,她的技艺都教给了她的子孙,她的小孙女们个个都能制作出精美的绣球。且每次市里组织绣球技能培训班,黄肖琴都会亲自到场指导。对于绣球未来发展的担忧,是老人心里解不开的结。随着绣球手艺的传播,周边的村屯也有不少妇女开始学习制作绣球。但绣球价格依然和以前一样,而迅速增长的经济需求与技术水平成不了正比时,工艺粗糙便成了危害绣球质量的不利因素。
在黄肖琴的未来愿景里,绣球的质量需要提高,绣球的作用也需要多元,这样才能让这门靖西代表手艺长久地流传并为世人熟知、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