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大新县,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有山有水,还有四季飘香的瓜果。
而更让人迷恋的,是庄重沉稳的民族服饰。
打从懂事时起,我就看到村里人大都穿着一身黑色的土布衣服。
男子上着有领或无领的对襟衫,下穿宽脚长裤;女子的衣服更讲究,袖口、衣领和底边用红绿丝绣花边。
女子大多戴白色或黑色头巾、披肩,腰间束围裙。
不管是头巾、披肩还是围裙,大都用花边装饰,有花纹、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女人在劳动时多打脚绑,头戴尖顶斗笠。
妇女们的服饰与生产劳动有关。披肩除了美观,挑担子时还能避免磨破衣服。
围裙是用来装东西用的。
比如,收玉米时,围裙就显得特别重要,将围裙的两边角往束在腰间的束带一别,就可以装上摘下来的玉米。
等围裙满了再倒到箩筐里,劳动效率高。
村民们的服饰从原料到成品大都是自己生产。
自己种棉花、自纺、自织,然后用三种草本植物分别染色。
例如用大青染成蓝色或青色布,用鱼塘深染成黑色布,用薯莨染成青色布。最后自己剪裁制作。
土布制作的服饰,有“冬暖夏凉,耐磨经穿”的特点。
只可惜,我从小到大,从没有享受过穿民族服饰的待遇。因为,土布制作工艺繁琐,颇费时间。
家乡每年的歌圩节,可以说是妇女服饰的“展览会”。
年轻的姑娘们都穿上压箱的服饰,精心打扮后聚拢过来,与情哥情郎对唱山歌。
村道,河边,穿着鲜艳亮丽的妇女这里一群,那里一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民族服饰特有的生产辅助功能已经消失,家乡人平时穿民族服饰的人渐渐地少了。
但是,近年来,随着大新县委、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工作不断深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农家乐”旅游红火起来,家乡妇女们的民族服饰越来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民族服饰又演绎出群众脱贫致富的特殊功能。
家乡迷人的民族服饰,它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
来源:大新美天下
[ 此帖被锦绣儿在2021-11-17 10: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