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出生率再创新低。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披露,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 '_.q_Tf-^
2JiAd*WK
=sE2}/g
<'}b*wUB
持续走低的生育率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_(oP{wgB
n^iNo
L$29L:
$!|8g`Tm
今年5月,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M[YTk=IM#
cebs.sF:
JO2ZS6k[
Q%& _On
宁吉喆认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Q e>i{:N
^"O{o8l>2
/ojO>Y[<
)D["M$ZA^
针对人口问题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表示,从人口变化的规律来说,应尽量延长人口红利的时间,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借鉴其他国家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避免走弯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a
'?"t<$b
4{;8:ax&w
@K$VV^wp
负增长可能提前 $hjP}- oUX
s&dO/}3uR]
r zM Fof
^)f{q)to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统计年鉴2021》披露,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n5Nan
&Y54QE".
陆杰华: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自然增长率最低的,降得比较厉害。过去我们都是正增长,多数年出生率基本都是两位数,现在8.52‰,但是死亡率还在上升呢,因为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在逐渐扩大。 axK6sIxx
D!bKm[T
b^[W_y
yn/?=
?0
中国新闻周刊:那意味着接近人口负增长了? 9;0V
/y
\~@[QGKN
陆杰华:现在数据还是“正”的,自然增长率是1.45‰,2021自然年度还没过去,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绝对数还没有公布,那就是一个相对数。2019年死亡人口是980多万,但因为人口老龄化,它这个数每年是上升的,去年出生人口是1200万,今年要是低于1000万的话,那就有可能进入负增长。 qIbg
4uE
x">W u2
}W:*aU
W\@?e32
中国新闻周刊:人口负增长的脚步提前了。 9Fy\t{ks
O{k89{
陆杰华:对,快一些。之前是预估2027~2030年才进入负增长,现在如果今年不增长,明年没有回升的话,可能就这两年的事了。 nT.L}1@
e2AN[Ar
bJQ5- *F
lAdDu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三胎放开了,会起到作用吗? R^J.?>0
bA@
/B'
陆杰华:至少今年没有作用,5月放开,目前还看不出成效来。通过放开三胎来解决人口问题比较难,因为三胎在整个出生人口里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最重要的是一胎二胎,前面放开二胎政策后预期比之前要低,所以放开三胎。 U1,~bO9
n7IL7?!o
w]>"'o{{
q&XCX$N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七普数据也公布了,你觉得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趋势,近两年会是人口峰值吗? K*R)V/B/l
M}Nb|V09
陆杰华:假如今年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那可能这个峰值就下去了,但是明年还能不能回来,还有待观察。比如,明年三孩要出生了,会不会抵消一些死亡率,可能会有一些波动吧。 NP K#].F
{ OB-J\7Y
f^W[;w
qQfqlD<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我国的年龄结构是什么情况? vKNt$]pm=
kmm
陆杰华:底部在收缩,顶部在增长,中间靠近顶部的中年劳动力部分也在老化。这个变化趋势决定了我们现在(人口)保持正增长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因为整个年龄结构在老化。 |SGgy|/a#
iNod</+"K
nG"tO'J6
P%zH>K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结构形态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HrK\f3wWO
:+~KPn>w5
陆杰华:人口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基础和全局战略性的变量。人口是个慢变量,实际上会作为一个长周期影响几十年。对人口红利、养老金、养老照料等方面都会带来持续性的挑战。 ~ X-)_zH
:/C ?FHs9
Y{B9`Z
=X-^YG3x
数量型转为质量型 xS6(K
B{7Kzwh;
R K"&l!o
D
JLi ZS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人口红利的流失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7I:
]2Sfkl0
陆杰华:是一个挑战。过去依靠数量型的人口红利,将来如果这种红利消失,需要依靠质量型。现在数量型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在走向下行,劳动力人口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只是和十几二十年前相比,规模和比例下降了。一方面可以通过延迟退休,保证这个比例和规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来获取第二次人口红利。 j5L)N
|@ikx{W
,CJAzGBS
)Y3EQxXa
从人口变化的规律来说,尽可能延缓人口负增长到来的时间,尽量延长人口红利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借鉴其他国家人口负增长所带来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我们避免走弯路,使我们即使负增长也可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het2?\
qbS'|--wH
r<;l{7lY_
3@^MvoC
中国新闻周刊:有专家认为应全面放开,有的认为应缓步放开,你怎么看? 4$yV%[j
t)-*.qZh
陆杰华:发展规律上是全面放开更好一些,如果全面放开效果还是不行,那至少下降的趋势能减缓,然后再用其他措施来应对生育率过低或者负增长的变化。现在逐步放开可能是考虑到中国人口这么多,可能担心潜在问题,所以也是一个逐步优化生育政策的过程,但是如果未来真的面临负增长,那肯定还是要做进一步调整。 9[cp7 Rcb
WnD^F>
{S[I_\3
d"#gO,H0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生育惯性规律以外,人为因素现在被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你对此怎么看? i 8l./Yt/
:GU,EDps
陆杰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必然结果。过去生育率下降靠政策,现在政策范围内他不生,这就是一个经济、文化作用的问题,看看能不能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生育率有所回升,现在生育、养育成本都比较高,要降下来,才能改变情况。 A2m_q>>
!
9$Ig~W)
j*uXB^4
以上是原文 PX;Vo~6
$/u1chf
一些网友整天嚷嚷中国最好7、8亿,不切实际。 tIq>Oojdx
Ho3dsh)
以后出去中国每10年有1、3-5个年份出现负增长,每年减65-260万人;5-9个年份出现净增长,每年增1-3百万人。每10年可能净增1.2-2.7千万人。2050年14.7亿,2100年15.8亿。 J+Q+&-a
0B=[80K;8
广西有众多梁二基础,一户3-10孩家常便饭。 B\Xh3l]+j
广西年净增3、40万,常住人口年增15-25万,2100年6.3千万,2200年7.8千万。 e8$l0gzaD
2Y400
头疼是广东,7普增2171万人,1.26亿。出去年增1.3-2百万人,2100年2.6亿人,2200年3.7亿人,2500年5.5亿人,将来有可能11、12亿人。 kTnOmAw
yiiyqL*E
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专家们通过现场实打实测,亩产达到1326.77公斤。标志着我国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o]r]#B+
农村农业部耐盐碱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新奇博士说,这次和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的实验项目,是2020年12月海南“杂交水稻高产攻关工作会议”期间,袁隆平院士亲自交办项目。袁院士安排第三代杂交水稻新品种“三优2号”和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发挥种肥强强联合优势,希望实现亩产1300公斤的目标,为建党百年献礼。 9mam ~)_ |
Dc08D4
(+|X<Bl:`
将来中国有可能突破25亿人,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广东常住人口12亿人。 7OB%A&
人口多,将来亩产2千公斤,80-120层高楼住5-8万人。 gRBSt
M&hU
V,V*30K5
年自然增长率千分之 U?gl"6x
非洲3、40 越南9 日本-3 中国1.45 q`XW5VV{K
中非竟然差距20多倍!应该中国1.6-2.7、3.6 Z+g1~\
_p\629`
巴基斯坦将来25、27亿超过中国。 8 RVS)D''
印度55-70亿不是神话。 4L8z>9D
p6`Pp"J_tr
大靖西虽然年净增3-5千人,但常住人口还是年减少几百-1.2千人,跑去广东、南宁太多了,而四川湖南浙江来靖西居住只有每年1-2千多人。所以年净增6.8-9千人较合适,一户4-6、7孩刻不容缓。 Lp_$?MCD.
i.3cj1
英国一户10-22孩至少几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