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是“中国绣球之乡”,绣球制作技艺更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靖西市采用“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商农互助、文旅融合等方式,发展壮大农村妇女在自己家里“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从事绣球制作的“庭院经济”,让小绣球带动靖西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绣”出大经济。目前,靖西市年产绣球50多万个,收入超1000万元,成为靖西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mX)UoiXue 政策引导,“绣”出区域品牌 Kf<-PA [attachment=550557] ]>NP?S
)R 一是政府引导,培育绣球龙头企业。为解决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难题,靖西市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统筹资金450万元扶持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简称“绣蕴坊”),为企业发展提供“助推器”。盘活易地安置厂房,从靖西市老乡家园产业园划出5000平方米厂房作为绣蕴坊生产场地,实行前5年免租金和后5年租金减半优惠政策。采用招才引智政策,吸引50位优秀绣娘长期合作,带动旧州一带1500多位村民重新回到“庭院绣球经济”。动员搬迁妇女参与到绣球制作,实现就近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 [attachment=550558] `c^ _5:euX l I&%^> 二是集体参与,上下联动互利共赢。康城社区村集体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入股,既帮助企业解决采购设备、绣娘培训等资金难题,也协助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中的人员事项协调工作,促进企业驶入“快车道”。企业将村集体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助农增收,既保障6-8%的村集体稳定收益,也保障农户绣娘的工资发放。三是数字赋能,打造绣球文化品牌。新建靖西市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筛选了87个产品的基础数据,建立靖西产品数据库;与16家企业签订产品代销协议,在广西区内中检超市、京东、微店等线上线下平台销售靖西特色农产品,逐步建立起与靖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电商供应链体系。支持“绣蕴坊”通过个性化定制、大量批发、成立专卖店、博览会推广介绍等方式,拓宽绣球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渠道,建立了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绣球产为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绣球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靖西小绣球畅销全国,远销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u3!%{/v(c 商农互助,“绣”出新业态[attachment=550559] #<X+)B6t {%$eq{~m 一是商带农,提高庭院经济效率。育人才。依托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农民绣球制作技艺培训班,加强对绣球制作技艺的普及与传承。同时,针对易地安置点及周边群众,绣蕴坊每月不定期深入全市各村屯开展两次培训,培养绣娘,壮大绣球手艺人群体。截至目前,已举办绣球技艺培训2000多场,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降成本。企业将原来绣球制作的小农经济自产自销模式转变为统购统销的市场化模式,即将半成品免费发给绣娘制作,高价回收成品,减少了绣娘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目前企业将绣球的收购价格整体提高了30%;提效率。绣蕴坊通过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加工半成品,绣娘完成绣球“刺绣”和“缝合”的工序,绣娘的制作效率提升了6倍,绣球手艺人年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attachment=550560] T-)Ur/qp OTA @4~{C 二是农促商,壮大庭院经济新业态。创新非遗传承模式,通过“先进带动后进”,解决绣球人员青黄不接问题。手艺水平极高的传承人,绣球制作工序中的某项能力突出者的绣球技术能手,传授技术,带动一批批制作水平一般的绣娘转型绣球技工,形成了良性的“传、帮、带”的非遗传承模式,解决了从业人员少的难题。2023年企业预计带动3000人,辐射产业链带动2000人就业。绣娘积极参加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绣娘技艺比赛,互相学习借鉴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技艺,现场评选优胜者还能获得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以及“绣蕴坊”的年底福利奖励,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庭院经济新业态可持续发展。三是商农共赢,富足庭院经济后劲力。依托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人传承和非遗培训班传帮带活动,旧州街上七八岁的少女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制作绣球,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开设店铺展示经营和“订单+电商”模式进行生产,剩余绣球由绣蕴坊统一收购。以绣球为主打产品,在淘宝网开展“市长带货直播”、“电商大集”等活动,建设以壮锦绣球为主题的民间民俗展、非遗展示馆,进而带动当地壮乡“农民画”、提线木偶戏、南路壮剧等文化产业,让农民通过绣球从乡村旅游中获得更多实在收益。全街共有壮族绣球特色农家乐8家,民宿26家,带来村民年增收每户超过2万元。 rzH*| B0g 文旅融合,“绣”出和美乡村[attachment=550561] (c `t'e 4#$~gTc@ /lKgaq. E?o1&(2p 一是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依托靖西旧州景区,将绣球文化与旅游景区紧密结合,建立具有绣球文化元素的旅游景区;邀请专家到旧州街策划抛绣球、“七夕绣球节”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壮族歌圩“三月三”、唱山歌、“旧州风情秀”等,家家户户门前挂满绣球,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景线,深受游客喜爱。2022年,旧州景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000万元,带动景区及周边绣球手艺人1510人实现家庭就业,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X=lJ:+h [-)N}rL> A7*<,]qT 二是创新文化传承,建设和美乡村。创新设计了绣球灯、绣球摆件、绣球钥匙扣、绣球汽车挂饰、绣球香包、中草药绣球、绣球沙包等众多实用型绣球款式,使刺绣产品具有图案新颖别致,民族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的特点。借助“丝路杯”中国—东盟乒乓球赛等各种文艺娱乐活动、会议、商贸活动,展示和传播绣球文化,并带动餐馆、民宿、旅游、电商等发展。靖西市以此为契机,开展绿道建设、风貌整治、院落美化等乡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改善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环境。 Ctpr. _cqBp7 Ux~rBv'' 三是发挥社会效应,助力乡风文明。旧州街作为靖西绣球产业的一个窗口,村民文明素养很重要。为此,旧州街成立街道综合治理小组、屯级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出台《旧州古镇保护规定》《绣球产业发展公约》等来制度化管理街道。通过推广“积分制”等引导绣球手艺人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同时,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卫生示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选树典型,目前全街共有“文明家庭”80户、“文明卫生示范户”150户,在百色全市1872个行政村(社区)争创五旗“擂台赛”中,2021年旧州街党总支部获得“大满贯”,入评公示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党组织,获评为生态宜居红旗村、治理有效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增收、企业盈利、乡风文明共赢局面,为靖西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fKzOt<w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