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71阅读
  • 0回复

微信扫一扫分享精彩

分享到

 

贝侬啊,“唱歌跑调”是一种病?但你不是一个人…
发于2021-11-15 我有话说评论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

“五音不全”
却很自信
“唱歌跑调”是一种病吗?
不巧,还真的是……

“唱歌跑调”是一种病吗?

正如语言障碍被称为“失语症”,对音乐的感知也会存在障碍,医学上称之为“失歌症”。

对失歌症相关病变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25年就有关于人类对于音乐感知差异的研究,直到1890年德国医生诺布洛克建立了音乐处理的认知模型,并首次定义了失歌症(amusia)。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踏足失歌症领域的研究,才慢慢使得唱歌跑调者生理层面的不同逐渐明朗。

目前学界认为,失歌症属于失语症的一种,由于大脑优势半球相关的功能区发育异常或继发于其他病变所致。

失歌症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先天性、获得性失歌症以及假性失歌症。

先天性失歌症是由于先天性的大脑功能区域发育异常所致。

获得性失歌症是指一些疾病累及大脑语言中枢及音乐处理功能区域,如脑部炎症、出血、外伤、梗塞、肿瘤等。

“假性”失歌症可能是由于紧张的突发可逆的原因所致。

“失歌症”就是“五音不全”吗?

首先需要明确,我们平常所说的“五音不全”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音律训练导致乐感较差而已,只要经过专业练习就可以唱出美妙歌声。

而失歌症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听力、智力和记忆力正常,但对音乐的感知度却极差;

无法准确唱歌,却往往不自知,甚至以为自己唱得很不错;

对音律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差而常感到困惑;

同时,30%的失歌症患者还可能存在沟通障碍。

所以,“失歌症”并不完全等于“五音不全”。

是什么导致了“失歌症”?

有学者对失歌症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后发现,约50%的失歌症者存在韵律识别障碍。人类右侧大脑半球负责音乐、节奏、想象、颜色等,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异常会导致音乐感知障碍。

也有研究表明,失歌症也与左侧大脑半球有关:当左颞叶前部病变后,患者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甚至欣赏乐曲的能力可能会部分或全部丧失,表现为“人家唱歌要钱自己唱歌要命”的车祸现场。

不同大脑功能区受损,有不同失歌症的表现:

1.表达性失歌症:由于右额叶和颞叶的损伤而导致的唱歌、吹口哨和哼唱能力的损害;

2.接收性失歌症:因双侧或单侧(左或右)颞叶和顶叶的病变,而导致区分不同旋律的能力障碍;

3.失忆症失歌症:识别熟悉旋律能力的障碍(这种情况的存在仍有争议)

4.音乐失读症:由于左枕叶和颞叶的损伤而导致的写乐谱能力的损伤;

5.音乐失读症伴失写症:读写乐谱的能力受损,由于左角回的损伤所致;

6.音乐失写症:写乐谱的能力受损,由于左侧顶内沟附近病变所致;

7.乐器失歌症:由于不同区域的损伤而导致音乐训练中演奏乐器的能力受损。

“跑调”的人为什么自己意识不到?

一些学者提出唱歌的关键过程包括“音高知觉、感觉运动转换、发声运动控制和记忆”这四个加工过程,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五音不全”的情况。

其中,失歌症患者最大最常见的问题往往是感知障碍,即无法准确辨认音色、音高、节奏或力度之间的差异,也无法意识到自己或他人唱歌时是否在调、节奏是否一致和谐等。

即使一首歌听了很多遍,这段旋律对他们而言仍是陌生的。就像色盲患者无法辨别波长相近的颜色,失歌症患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

“唱歌跑调”的人还有救吗?

一般的“五音不全”,只要经过专业练习就可以唱出美妙歌声。

而获得性失歌症患者,需要早诊断、早治疗。

假性失歌症者在改善外界因素后可恢复正常的音律。

而先天性失歌症患者在除外器质性疾病以后,就顺其自然吧~

毕竟人类中“失歌症”患者发生率高达4%,也就是说,除外各种原因导致的“五音不全”,每一百个人中就有四个人永远不在调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来源:科普中国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