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广州军区41军122师在广西那坡县方向作战,任务是从平孟至106号界碑地段发起攻击,歼灭朔江地区的越军,打通平孟经朔江至高平的公路,保障军主力的行动。 b [u_r,b
2&=;$2?}
当面之敌为346师246团(3个步兵营、1个混合炮兵营)、851团3营、河广县2个独立营以及朔江、让涌公安屯。该敌配置于116号界碑至106号界碑之间,纵深为9至14公里。越军凭借高山密林和自然洞穴,构筑了障碍以及各种工事,组成了轻重、远近相结合的交叉火力网。 ^ qE4:|e
: ;d&m
朔江地区的西面和北面均为岩溶地貌,石山林立,群峰高耸,沟深谷窄。山间小路多沿峡谷、石山绕行,石山岩洞多,大洞可以屯兵,小洞可以当火力点,有的多洞相连,有的能通山顶,能打能藏;东南面土山连绵,草深林密,河沟一般都可以徒涉;从平孟经朔江至波源是一条宽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峡谷,朔江北面三座独立石山紧锁峡谷;高平至朔江公路路面窄、质量差,沿峡谷蜿蜒北上,与我国平孟公路相接,并有三条支线(马利至波源、百布至墩张、让涌至墩张)通往边境附近。 QU417EV'
"@Te!.~A.
y2<g96
朔江的整个地形是一种特殊的山岳丛林地形,一向有“天险”之称。历史上法国、日本、满清的军队均在此地遭受过重大损失。越军因此吹嘘:“法国、日本军队都打不破朔江天险,中国军队更不行,我们在这里同他们至少周旋3个月,消灭他们2万人,坦克100辆”。越军的主要防御手段是:坚守防御阵地,控制制高点,扼守山垭口,以小股分散、节节阻击的战法,迟滞我军前进。 sA`
bPh k
#G]s.by('
41军原定122师从平孟向朔江实施主要突击,打通公路,保障军主力的行动,师受领任务后,先后4次组织营以上干部和机关人员到平孟至孟麻一线勘察地形,根据现地查明的情况及各方面得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平孟方向虽然距离朔江只有4公里,有公路直通,便于部队机动和前送后运,但是该地区地势险要,敌人兵力密度大,工事多、火力强,是朔江之敌的主要防御方向。 Yq2mVo
}"3L>%Q5
朔江东南诸高地,是越军的核心阵地所在,仅仅打下朔江并不能完全动摇其防御体系,也不便于尔后的发展;我方地形狭窄,兵力兵器难以展开;平孟通往越方的公路,顺山坡而下,完全在越方视野之内,容易暴露行动企图。因此,部队从这个方向突击,虽然集中力量也能突破敌人防御,但势必形成正面逐点攻击,逐段推进,进展慢伤亡大,而且很有可能把敌人赶跑,难以实现上级迅速歼灭敌人、打通公路的意图。 \!631FcQ
S&R~*
TuX#;!p6
而靖西孟麻方向,虽然距离朔江有16公里,沿途容易遭到越军节节抗击,而且边境上4公里地段不通公路,抢修急造军路有困难,不便于机动。但是该方向是朔江之敌的防御侧翼,兵力比较薄弱,我方地形比较开阔,便于兵力兵器展开,而且我方高,越方低,由我方向越方境内延伸,地形对我方有利,只要认真抢修急造军路,保障坦克通过也是可能的。更为主要的是,从这个方向突击,能够出敌不意,迅速突破敌人防御,直插敌人防御侧后,断敌退路,从侧后围歼朔江之敌,因而能够更快地打通公路。 qed;
UyN
FoEZ1O<
122师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利弊,统一了认识,在2月3日军召开的作战会议上,提出了把主要攻击方向选在孟麻方向的建议,当即得到军党委的批准。师长于新义决心:全师成一个梯队,以1个团(欠1个营)配属坦克1个连,在平孟方向进行牵制性进攻,集中2个团另1个营,坦克2个连,并肩在孟麻正面100号至106号界碑之间突破,向墩张、朔江南山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从侧后攻歼朔江地区之敌,尔后向安乐、河安方向发展进攻。 )W c#?K
Z4t9q`}h
pR~PB
具体部署是:步兵第364团配属365团3营,军坦克团3营(欠8连)、师工兵连1个排,防化连侦察、喷火各1个班,在枯就、109号界碑、980高地地域占领进攻出发阵地,从109号界碑至980高地之间突破敌人防御,首先以一部兵力歼灭那良诺、左姆、坂黄、那寮地域之敌,主力沿那寮插至墩张口后,以一部兵力协同366团围歼坂洋地区之敌,主力沿大无名高地向朔江方向发展进攻,在365团、366团的协同下,歼灭朔江地区之敌。 @B1rtw6
bJe^x;J9
在作战实施阶段,122师针对当面越军的防御特点,贯彻战前制定的以部分兵力正面牵制,主力穿插迂回,断敌退路,打敌增援的作战手段,全歼了246团和河广县独立营,毙伤俘敌2500余人。在这28天的战斗中,122师总减员为1584名,减员率为12.3%。从突破越军前沿开始,到攻占朔江为止的6天战斗中,减员1242名,减员率为9.6%,占全师战斗减员总数的73.01%。也就是说,前面6天的减员是28天减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还多,而后面22天的减员还不到全部减员的三分之一。 9@:&